哥達綱領批判
馬克思繼《共產黨宣言》之后寫的又一部偉大的科學社會主義綱領性文獻,是對機會主義進行不調和斗爭的典范。寫于1875年4——5月間,公開發表在1891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刊物《新時代》上。
19世紀60年代,德國工人運動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1863年成立了全德工人聯合會,但由于資產階級在工人運動中散布改良主義,腐蝕工人意識,因此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派別,即愛森納赫派和拉薩爾派。兩派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巴黎公社失敗后,無產階級迫切要求克服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部兩派分裂的局面,組成統一的工人政黨。馬克思、恩格斯對兩派合并極為關心,認為合并是必要的,同時指出,合并是有條件的,拉薩爾派必須“不再做宗派主義者,不再做拉薩爾派”。而愛森納赫派的領導李卜克內西等人卻迷戀于表面的團結,追求無原則的合并,背著馬克思恩格斯與拉薩爾派共同起草了一個充滿拉薩爾主義謬論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綱領(草案)》。這個綱領草案于1875年3月在兩派機關報《人民國家報》和《新社會民主黨人報》上同時發表。馬克思、恩格斯見到后,對這個綱領草案中所表現的斷然退步“感到特別憤慨”,認為這個綱領草案是一個極其糟糕的、會使黨墮落的綱領,完全背叛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觀點和巴黎公社的重要原則。為了清算拉薩爾主義,教育犯錯誤的同志,防止這個綱領在工人運動中造成不良的影響,馬克思抱病寫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即《哥達綱領批判》,并寄給愛森納赫派的一位領導人威·白拉克,由于李卜克內西等人的抵制和扣壓,當時未能發表。時隔十五年,由恩格斯決定,于1891年在德國社會民主黨愛爾福特代表大會召開的前夕公布在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上。
馬克思這部著作,分四個部分,依據《哥達綱領草案》條文的原來次序進行了逐條逐段的批判。第一部分著重批判了《哥達綱領草案》掩蓋資本主義剝削和鼓吹拉薩爾的機會主義分配觀點的錯誤,第一次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兩個發展階段的原理,闡明了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第二部分批判了《哥達綱領草案》中所謂“鐵的工資規律”的謬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工資的實質,指明了工人階級為了求得解放必須消滅雇傭勞動制度;第三部分批判《哥達綱領草案》中拉薩爾的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實現社會主義的機會主義路線;闡明無產階級只有通過“社會的革命變革”,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的原理;第四部分批判了《哥達綱領草案》在國家問題上的機會主義觀點,闡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理論。
《哥達綱領批判》從思想上、政治上和理論上徹底清算了拉薩爾主義,從而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同拉薩爾主義的界限。由于德國工人黨在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在這場斗爭中產生的《哥達綱領批判》這部光輝著作,對于當時正在歐美各國普遍建立的社會主義政黨,加強黨的建設,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對于以后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反對一切機會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