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哲學思想
魏源是清末哲學家、地主階級的改革派。他的著作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編》、《老子本義》、《詩古微》和《書古微》等。
魏源提出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默觚上·學篇二》)認為認識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主張“行而后知”,重視感性經驗,“親歷諸身”,強調“行”對認識的重要性。這是唯物論的經驗論。還提出“變”的思想。說“租、庸、調變而兩稅,兩稅變而條編。變古愈盡,變民愈甚,雖圣王復作,必不舍條編而復兩稅,舍兩稅而復租、庸、調也。”(《默觚下·治篇五》)他研究中國古代學術,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在反對復古主義時,還闡明古與今的辯證關系。指出“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誣今不可以為治,誣古不可以語學。”(同上)在他看來,既要反對頌古誣今,也要反對頌今非古。不知古“則必俗”,不知今“則必迂”。同時又提出“天下物無獨必有對;……有對之中必一主一輔,則對而不失為獨。”(《默觚上·學篇十一》)他看到了矛盾雙方是對立統一的,但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矛盾雙方又可以互相轉化,“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同上,學篇七)“雖相反如陰陽、寒暑、晝夜,而春非冬不生”“相反適以相成也”(同上,學篇十一)。并初步認識到事物內部的矛盾關系以及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轉化,“一生變,變生化,化生無窮”(同上)。這是辯證法思想。還認為“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古微堂外集》卷七)。歷史也是“變”的。“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默觚下·治篇五》)但又認為“其不變者道而已”,這就陷入了形而上學。還強調從實際出發,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反對宋儒空談“無用之學”。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注意研究外國情況,以達到“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因其所長而用之,即因其所長而制之,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海國圖志》)這些思想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