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十一月革命
1918-1919年,德國無產階級發動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倫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奪取政權的嘗試,為國際無產階級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十一月革命前的德國是一個容克——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國家,稱德意志帝國。德皇威廉二世于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妄圖建立稱霸世界的“德意志殖民帝國”。戰爭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和容克貴族掠奪了巨額財富,而廣大勞動人民卻蒙受了巨大苦難。二百萬人葬身戰場,一百五十萬人變成殘廢,工業生產下降,糧食作物減產,前線面臨軍事崩潰。在俄國十月革命推動下,人民群眾要求盡快結束戰爭,推翻德皇專制統治。德國陷入軍事、經濟、政治危機的深淵。但是,德國無產階級還沒有自己的革命政黨,以卡爾·李卜克內西(1871-1919)和羅莎·盧森堡(1871-1919)為首的社會民主黨左派(“斯巴達克派”),沒有在組織上同德國社會民主黨決裂,作為一個派別于1917年4月加入了獨立社會民主黨。在德國革命客觀形勢已經成熟,而缺乏主觀領導力量的情況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進程按其性質和結果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反戰運動發展成推翻德皇專制制度的武裝起義。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德國反戰運動空前高漲。1918年1月,柏林爆發大規模政治大罷工,迅速席卷全國各大城市,罷工人數超過百萬人,要求立即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推翻反動政權。一月大罷工是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10月25日,海軍司令部下令基爾港的遠洋艦隊出海作戰,遭到水兵反對。11月3日,基爾港八萬水兵舉行武裝起義,在各戰艦升起紅旗,建立了水兵蘇維埃。11月5日,基爾工人舉行總罷工,支援水兵的革命行動,并控制全城,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基爾起義成為德國十一月革命的起點。起義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各大城市先后推翻當地政府,建立了蘇維埃。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和士兵在斯巴達克派的號召下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占領了帝國議會,警察總局、政府各部及重要戰略據點,控制了柏林。巴登親王馬克斯首相宣布威廉二世退位,威廉二世逃往荷蘭,霍亨索倫王朝被推翻,德意志第二帝國垮臺了。柏林起義成為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高潮。馬克斯辭職后,把政權交給社會民主黨人艾伯特·謝德曼。11月10日,由社會民主黨和獨立社會民主黨人控制的“工兵代表蘇維埃”,批準建立以艾伯特為首的臨時政府,稱“人民全權代表委員會”,并宣告“自由德意志共和國”成立。11月12日,艾伯特政府發表《給人民的號召書》,宣布了所謂《社會主義綱領》。12月16日,全德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在召開立憲會議以前把全部立法和行政權交給艾伯特政府,從而在德國建立了由社會民主黨人掌握的資產階級專政。德國的革命風暴,摧垮了君主專制制度,取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德國無產階級面臨著把革命引向深入,進而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的斗爭任務。
第二個階段,德國無產階級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奪權的嘗試。斯巴達克派在斗爭中經受鍛煉,于11月11日正式稱為“斯巴達克聯盟”。12月30日-1919年1月1日舉行德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正式成立了德國共產黨。德國臨時政府先發制人,誘使無產階級在尚未準備好新的進攻的時候進行一月戰斗。從1月5日開始。柏林幾十萬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軍政部長、社會民主黨右派諾斯克指揮反動軍警于1月11日沖進柏林,對工人進行血腥鎮壓。1月15日,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遭到無恥的逮捕和殺害。柏林一月起義失敗是十一月革命中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一場決戰。德國無產階級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4月13日-5月1日,德國南部慕尼黑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起義,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把十一月革命推向最高峰。巴伐利亞革命政權的覆亡,標志著德國十一月革命的終結。由于缺乏成熟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德國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失敗了。德國十一月革命是一次規模巨大的、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群眾革命運動,它推動了歐洲的革命運動,援助了蘇維埃俄國,為國際無產階級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