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國篆刻藝術》賞析
中國篆刻藝術
【概說】
篆刻是書法的組成部分,歷時數千年,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
篆刻早在先秦就開始了。商周時期,當時的甲骨文就是以刀為筆,刻于龜甲獸骨之上而成的,從廣義來講,也可算是一種篆刻藝術。
慢慢地,篆刻有了門類之分,開始無論官印、私章,皆可稱作“璽”,后來,“璽”成為帝王專用的印章,其他人的印章只能以“印”、“章”、“記”等名,在尺寸、樣式也有了比較嚴格的規定。
漢代的時候,由于統一使用小篆作為文字,加之社會更加穩定,冶煉業和手工制作業發達,使得篆刻藝術取得了長足發展。
唐宋時,書畫家米芾、蔡襄等文人開始參與印章制作;元代文人制印之風更加盛行,趙孟頫、吳睿之輩皆嘗試親自操刀,印章的匠氣漸脫,形式也更加豐富;元代后期,王冕首創以花乳石(又稱花藥石)為印材,因花乳石質軟易刻,且價廉物美,改變了此前印料多為象牙、犀牛角比較難得,加上難刻的弊病;伴隨著特制刻刀及專門技巧的日漸成熟,自明代起文人治印之風大盛,形成了篆刻流派,有文何派、泗水派、婁東派等。時至現代,最具影響者當屬吳、齊兩派。
吳派(海派)創始人吳昌碩。歸本秦漢,且喜籀文。以鈍刀入印,秀麗蒼勁,流暢雄渾。后有黃賓虹、陳師曾、潘天壽承之。
齊派(京派)創始人齊白石。早年受趙之琛、吳昌碩影響,后宗秦漢古風,卓然屹立,自成一家。
篆刻從種類來分,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是官印,代表權力身份之信物,如璽等。
二是私章,可作為個人交易憑證,如“左盲”、“喬倚”等。
三是成語印,多刻一些吉言,如“富昌”、“厚德載物”等,或砥礪,或明志。
四是肖形印,以刻人物、動物形象為主。
【故事錦囊】
明朝時期,長州(今江蘇吳縣)有個叫文彭的人,他是畫家文徵明的長子,自幼隨父學習書畫,又擅長金石篆刻,與當時另一個篆刻家何震并稱“文何”而流芳后世。
據說有一年暮春時節,文彭出門游玩,路過西虹橋的時候,看見一個老者挑著兩筐石頭,旁邊的一頭驢子馱著兩筐石頭,正和人爭吵。老者說:“咱們事先說好了,我賣給你石頭,你另加腳力錢,現在又不給了,這石頭我不賣了。”買石頭的人說:“買石頭還要給你什么腳力錢,我還不買了。”
老者一氣之下,趕著驢子就要離去。文彭看他們爭吵不休,和氣地上前說:“老人家別爭吵了,這四筐石頭我買了,并且給腳力錢。”老者也樂意。
文彭將石頭帶回家,觀察后知道是青田燈光石,此石色彩青碧,晶瑩溫潤,如同水晶般透出凍色。文彭很高興,心想:“我用的印章都是牙角篆刻的,印字缺乏神采,字跡容易走樣,何不試試這些石頭呢?”
他取出一塊石頭來,琢磨成方正,篆寫了“文彭之印”四個字,操刀刻起來,沒想到刻起來得心應手,省時省力,如寫字一般,僅一個時辰就刻好了。他將此印蓋在一幅新作的畫卷下面,印完之后,感覺字跡清晰,挺秀典雅,很有氣魄,與畫上的題詩相得益彰。
此后,他用這種燈光石篆刻印章,慢慢地推廣開來,與當時的篆刻家何震一道開創了文人篆刻的局面,掀起了篆刻的熱潮,并開創了中國印學史上的第一個流派——“吳門派”,對后世篆刻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識庫】
李建忠與中國印
2008年奧運會會徽上的“京”字,出自當代篆刻家李建忠之手。這個圖案以篆體的筆畫,用鈍刀入石,類似一個跳動的“京”字,又似一個奔跑的“人”,似人非人,似京非京,似字非字,似畫非畫,融合了書法、印章、舞蹈、繪畫藝術的精髓,刻出了充滿金石味的古老東方神韻,當之無愧地成為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的一座藝術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