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
杜詩的風格是多種多樣的,杜甫在多樣而統一的形象中表現了他的思想、性格,也給所描繪的客觀事物以藝術生命。詩人在《進〈雕賦〉表》中用“沉郁頓挫”幾個字自評了他的詩賦的藝術風格,后世所稱杜詩風格沉郁頓挫即本于此。國家的危機、社會的動蕩、人民的苦難以及詩人個人政治和生活上的坎坷困頓,使詩人經年處于憂患、悲憤之中,這種憂國憂民的感情決定了杜詩的思想面貌,也形成了獨特的杜詩風格。
沉郁頓挫是杜詩的主要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它自己的發展過程,與詩人所處的時代、他的生活遭遇、他所選擇的題材和詩歌的語言、結構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安史之亂以前的杜詩多表現詩人個人生活方面的內容,詩人借登臨、宴樂、游觀、贈友等抒發感情,常夾有少年豪氣。描寫時事和民生的作品雖不甚多,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等一系列詩篇,都已從個人生活的坎坷推想到人民的疾苦,沿著現實主義的道路在穩步地向前發展,其沉郁頓挫的風格已逐漸地顯示出來。安史之亂后詩人陷于顛沛流離之中,詩人的詠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呼聲,他描繪了一幅幅悲涼沉渾的圖畫,其沉郁頓挫的風格得到充分的發揮和表現。《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別”等作品多反映詩人目擊的現實生活,描繪了亂離中的人民的苦難,表現了重大的歷史事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的影響。杜甫入川出川飄泊西南時期,輾轉流離,衣食維艱,精力雖衰,憂憤未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蜀相》等詩篇仍然激昂凄切,或感時抒憂,或即事陳懷,或吊古傷今,或追昔憶往,無不具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其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已經完全成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杜詩的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具體體現為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杜詩反映現實生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詩人善于觀察紛繁的社會現象,選擇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捕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的心理活動,通過真實而客觀的描寫,以概括那個時代,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從而揭示出生活的本質。比如,詩人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壓迫、階級剝削的實質即是一例。其次,杜詩的藝術描寫具有細致入微的具體性。詩人體物察情,精雕細刻,善于即小見大,以近求遠,從而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愛國情懷具體而微地貫注到詩作之中,創造出既細微可感又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春望》、《羌村》三首、《北征》等都由身邊瑣事寫起,熔鑄了憂國憂民的感情,由家及國,反映了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杜詩的沉郁頓挫的風格還得力于語言的蒼勁、凝煉。詩人注意錘字、煉句,力求準確有力,努力發揮漢語言音韻的特點,在五、七言句中容納豐富的內容。詩人還常在詩中用事用典,同時善于恰當地運用口語、方言、諺語、格言,增強了詩作的表現力和啟迪思想的作用。杜甫所采用的詩歌體式是多種多樣的,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都駕馭得十分純熟,七言律詩在詩人手中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成為后人學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