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
從春秋(前770至前476)到戰國(前475至前221)這一時期的哲學思想。這個時期,是我國社會由奴隸制度轉變為封建制度的大變革時期。春秋以來,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如鐵器農具的使用和推廣,商品經濟、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封建性的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從魯國實行“初稅畝”到商鞅變法,各諸侯國先后確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同時發生了階級關系的大變動,產生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這兩個新的對抗階級。隨著社會形態的急劇轉變,思想戰線上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標志著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的歷史階段。
思想戰線上的“百家爭鳴”,是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所謂“百家”,就是指學派而言。西漢劉歆在《七略》的《諸子略》中,把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思想分為十家,即儒、墨、道、名、法、陰陽、縱橫、農、雜、小說等家。他們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了激烈爭論。爭論的主要問題有天道觀、認識論、名實關系、倫理學、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等問題。在爭論中,還提出一系列的哲學范疇、概念和命題。諸如:天與人,物與氣,有與無、陰與陽、名與實、知與行、古與今、同與異、善與惡、仁與義、道、理、五行等。但這個時期哲學斗爭的中心問題,是天人關系問題。對這些問題,不同學派都發表了不同的見解和主張,提出了具有不同的形式、內容和特點的學術觀點和哲學體系,從而劃分為不同的學派。
由于各學派代表了不同的階級、階層的利益,所以在政治主張和學術觀點上存在著分歧和對立。具體來說,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以后的儒家分為八派。所謂八派,按照《韓非子·顯學》記載:“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荀子)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這八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最大的,是孟子和荀子兩派。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張,就是“祖迷堯舜,憲章(效法)文武”,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視倫理道德教育,主張“德治”和“仁政”。儒家學說長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統治中國學術思想二千余年,它的經典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教條,但也為后代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墨家是儒家的反對派。墨家創始人是墨子。后來也有派別之分,“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扶氏之墨(亦作柏夫氏或祖夫氏),有鄧陵氏之墨。”(《韓非子·顯學》)墨家在初期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節葬”、“節用”、“非樂”、“非命”等。與儒家展開一系列的政治學術思想斗爭。墨子后學克服了墨子學說中宗教迷信思想,對認識論、邏輯學和自然科學等,都有一定貢獻。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則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學說的內容,以老莊的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動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倫理思想上提出“絕仁棄義”,以為“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了明顯的對立。后來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老莊以“道”為中心的自然觀對反對讖緯神學有很大作用,對中國思想史的發展也有著深刻的影響。法家產生于管仲、子產,發展于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加以綜合,集法家學說的大成。法家主張“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商君書·更法》),提出重農抑工商的觀點。提倡耕戰政策,以農致富,以戰求強;厲行嚴刑峻法,監察官吏職守,建立官僚制度。法家為實現其政治主張曾和舊貴族進行過激烈的斗爭。對后來法家思想影響很大。名家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孫龍。名家強調“控名責實,參伍不失”。他們著重討論了“名”(概念)“實”(事實)關系問題。惠施主張“合同異”,認為一切差別都是相對的,過分夸大事物的同一性。公孫龍主張“離堅白”,著重分析概念,區別個別與一般、具體與抽象,過分強調事物的差別性。他們對古代邏輯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陰陽家代表人有鄒衍。陰陽家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受木、火、土、金、水五種勢力的支配,提出“五德終始”、“五德轉移”的學說,為新興的封建統一政權提供理論根據。縱橫家的主要人物有蘇秦、張儀等,他們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蘇秦主張合縱(六國聯合拒秦),張儀主張連橫(六國分別事秦)。農家代表人物許行。他們總結了農業生產經驗,主張賢者應該“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一種理想。雜家是“兼儒墨,合名法”的特點,代表著作有《呂氏春秋》。還有小說家等。這個時期的哲學思想,其內容和形式對以后的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研究中國哲學史的一個基礎。這時的哲學思想斗爭的特點,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無神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與宗教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斗爭。當時學派很多,著作也很多,材料非常豐富。在利用這些文獻史料時,要注意考證,辨別真偽,只有掌握可靠的史料,才能進行科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