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詩的起源
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是由民歌發展而成的。漢代初年的詩歌形式,一是《詩經》的四言體,二是楚辭體,當時文人從內容到形式都模擬這兩種詩體寫作,使文人詩歌走向僵化的道路。與此同時,廣大人民卻從現實生活出發,繼承《詩經》與楚辭的優秀傳統,創造了從內容到形式都以嶄新姿態出現的樂府民歌。在樂府民歌的影響下,文人創作的五言詩才開始出現。詩從四言發展到五言是一次革命,因為四言詩體句式短,拍節單調,既限制了內容的表達,又使節奏過于呆板。而五言詩一般為二、三結構,使詩的節拍奇偶相配,活潑多變,又能容納更豐富的思想內容。當時民間歌謠已多為五言詩,于是便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他們開始學習和模仿民歌,從中吸取營養,使其逐漸走向成熟。文言五言詩是東漢時才有的,一般以班固的《詠史》為較早的文人五言詩。這首詩的內容是寫漢文帝時孝女緹縈為贖免他父親的刑罰請求賣身為奴的故事,但藝術上缺少文采,顯得稚樸幼稚。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詩作者漸漸多起來,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疾邪詩》,蔡邕的《翠鳥》等,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古詩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