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古畫品錄》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古畫品錄》
南齊謝赫著。是中國美學史上最早的一篇完整而有系統的繪畫理論著作,它可與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相比美,影響深遠,為歷代所崇奉。書中提出的論畫“六法”,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贊為“千載不易”。謝赫開宗明義地指出“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他強調了繪畫的社會教育作用,進而他又提出了“六法”,規定了繪畫的藝術標準,并作為他品評古人的依據。可惜的是,在文中所論的“五品”計二十七人,由于大多畫作失傳,所提出的評點理論,雖精要但卻難以釋其原意所在。
他論“六法”說: “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對于“六法”,謝赫只列出了條文并沒有作進一步的闡述,但從他對各作家的品評中,可以引伸出它的涵義。所謂“氣韻生動”是指一幅畫所達到的最高美學準則,即要求畫家把所表現對象的精神面貌,神情風姿,內在生命生動地反映出來,從而使所描繪的藝術形象具有和諧的節奏與悅目的風致。氣韻生動與顧愷之所謂的“傳神”相同,都是指表達一個人的“風氣韻度”。后來的理論家們則把它推廣到一切繪畫領域,山水、花鳥等各種題材,都以之為衡量藝術效果的標準。所謂“骨法用筆”是指筆法的功力,這是中國繪畫的基本造型手段。它要求在描繪客觀對象的形體、結構、質量、體積時,筆法要有骨力。謝赫在評論畫家時所說的“一點一拂,動筆皆奇”; “縱橫逸筆, 力道韻雅,超邁絕倫”;“意思橫逸,動筆新奇。師心獨見”; “筆跡超越,亦有奇觀”;都是他對繪畫筆法方面的要求。至于“應物象形”與“隨類賦彩”兩條,都是繪畫藝術的基本技巧。前者是從形體方面提出,要求按照不同對象來塑造各異形象;后者是從色彩方面提出,要求按照不同對象來表現各異的色彩。謝赫這里提出的是畫家的寫實能力,但他的“應物”和“隨類”并不是自然主義的摹仿現實,而是在忠實描繪客觀的基礎上,要發揮畫家的主觀作用。有取舍、有夸張、有想象。他贊美顧駿之“賦彩制形,皆創新意”,同時也批評了劉瑱的“但纖細過度,翻更失真”。所謂“經營位置”,應是指繪畫的布局、章法,即畫面上的疏密、大小、輕重、遠近等安排是否得當。這都需要著意經營,花費心血。六法的最后一法是“傳移模寫”。這是指臨摹畫的技能,也是學習古人繼承遺產中不可少的。然而謝赫是反對泥古不化的,所以他批評了袁蒨的“志守古法,更無新意”。認為劉紹祖則是“善于傳寫,不閑其思。” 因而他說: “述而不作, 非畫所先。”
謝赫的六法論既是繪畫品評的標準,同時也可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方法論。 “六法”的提出,是中國繪畫美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