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泊秦淮》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杜牧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順宗朝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因其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皖南、淮南等地做了十年幕僚。太和九年(835年)他三十六歲時內遷為京官,又受李林甫排擠,出任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隱居長安南樊川別墅,自號樊川居士。詩作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多含經世之意。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其中詩四卷。
題解 此詩寫作者在淮南和揚州擔任幕僚,夜游南京秦淮河時之所見所感。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溧水縣,流經南京注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所開,鑿鐘山以疏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來為南京官宦富賈宴游之處。
簡析 該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憂國憂民之作。前兩句寫景,描繪了輕煙繚繞、月色迷離、船泊河邊的秦淮河夜景。后兩句發表議論,直抒胸臆。借陳后主因追求聲色享樂終致亡國的舊事,諷刺那些步歷史后塵,終日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全詩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美凝煉。《唐詩別裁》稱此詩為“絕唱”。《唐詩箋》則云:“后之詠秦淮者,更從何處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