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山父諫宣王料民》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仲山父諫宣王料民
【原文】
宣王既喪南國之師[1],乃料民于太原[2]。仲山父諫曰[3]:“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孤終,司商協民姓[4],司徒協旅,司寇協奸,牧協職,工協革[5],場協入,廩協出[6],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審之以事,王治農于籍,搜于農隙[7],耨獲亦于籍,狝于既烝[8],狩于畢時[9],是皆習民數者也,又何料焉?不謂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惡事也。臨政示少,諸侯避之;治民惡事,無以賦令。且無故而料民,天之所惡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10]。”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廢滅。
【注釋】
[1]喪南國之師:據韋昭注,這是指周宣王與“姜氏之戎”作戰時,被消滅了的從南方(指今江、漢流域)征調來的軍隊。
[2]料民:清點統計百姓戶口數。有的學者認為是檢查民戶,以加強控制;有的學者認為是改革賦稅制度,增加王室收入等。
[3]仲山父:即前面篇章中的“樊仲山父”。
[4]司民:據韋昭注,是“掌登萬民之數”的官員。司商:韋昭注云“掌賜族受姓之官”。
[5]牧:掌管畜牧的官員。工:掌管手工業工匠的官員。
[6]廩(lǐn):糧倉。韋昭注云“廩人掌九谷出用之數也”。
[7]搜(sōu):春季田獵。
[8]狝(xiǎn):秋季田獵。既烝(zhēng):指秋收。
[9]狩:冬季田獵。
[10]后嗣:子孫后代。
【譯文】
周宣王與“姜氏之戎”大戰、喪失了南方的軍隊以后,于是就想在太原開始清點統計百姓人口數。仲山父勸諫說:“百姓是不能如此查點的!古時候的君王不用按戶籍查點就能知道百姓人數具體有多少。因為可以讓司民去核計年老病死者,讓司商核計出生受姓者,讓司徒掌握能征調的兵員,讓司寇掌握受懲罰的罪犯,讓牧人管理從事畜牧的牧民人數,讓百工之官管理從事手工業的人數,讓場人斂藏收獲的谷物,讓掌管糧倉的廩人計量出納需用的物資數量,所以,關于百姓人數的多少、死生,物資的出入、往來就都可以清楚地知道了。同時,還可以在日常政務中審察,天子在藉田上督促農耕,春閑時田獵,鋤草與收獲之時仍去藉田督促,秋季糧食收割以及冬季農事完畢之后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狩獵,這些都是在熟悉了解百姓的數目,何必還要刻意去查點呢?雖然沒有明說百姓減少,但是如此大張旗鼓地去查點百姓人數,反而顯示了國家百姓減少而且政事敗壞了。如果君王掌管國政而百姓卻在減少,諸侯就會躲避疏遠他;治理民眾不當而政事逐步敗壞,國家法令就無法推行。況且無故去查點百姓人數,這是上天所憎惡的,既危害政事又不利于教導子孫后代。”宣王不聽勸諫,最終還是查點了百姓人數,所以到周幽王時西周便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