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涼·韓偓》原文與賞析
韓偓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韓偓(842—923),字致堯,小名冬郎,自號玉樵山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人,龍紀元年(889)進士,歷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昭宗待為心腹,屢欲拜相,固辭不受。后為朱溫排擠,貶濮州司馬。天佑中,挈族入閩,依王審知而卒。《全唐詩》編存其詩四卷。
這首《已涼》詩,三句都是寫物景, 一句寫天氣,可是“純是景物,而景中有人”(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從而成為閨怨中獨步之作。
清代袁枚說:“人問詩要耐想,如何而耐人想?余應之曰‘八尺龍須方錦褥, 已涼天氣未寒時’, ‘狎客淪亡麗華死,他年江令獨來時’(王渙《惆悵詩》),皆耐想也。”為什么使人“耐想”呢?就在于“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遠。”(孫洙《唐詩三百首》)
詩的第一句寫碧綠的欄干外繡花的簾幔低垂,接寫猩紅的屏風上畫著折枝的花卉。欄干的碧色和屏風的殷紅,對比十分強烈。簾上的彩繡和屏上的鮮花,互相映發,構成了一個繁華錦簇的環境。八尺龍須,言草席織工精細,席面又寬大;方錦褥,被褥雖好,可是方方正正地折疊著,主人并未入睡。結句說“天氣已經涼爽了,但還未到寒冷之時”,這正是秋天季節。涼秋時節,撩人愁思,她看到陳設是那么豪華,可這正與內心的荒漠形成對照,看到床褥溫暖,可這正與心情的凄苦形成比照。詩中未出人,而人在其中;未言其情,而其情自現。
韓偓頗擅長這種“化景物為情思”的表現方法,例如他的另一首《深院》:“鵝兒唼啑梔黃觜,鳳子輕盈膩粉腰。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映碧芭蕉。”寫了鵝鴨啄食,粉蝶飛舞,而人晝寢于紅薔薇綠芭蕉之間,喧鬧的景象襯托她清冷的心情,雙雙對對的動物,對比著她孤棲的形象, 也是含情于言外,托意于他物。《深院》從簾外寫,《已涼》從簾內寫,都凄艷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