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
【題 解】
明清核雕工藝是兩宋工筆畫的繼承和發展,兩宋工筆畫,體物入微:蜜蜂之腿,毫發畢具;知了之翼,薄如輕紗;蟈蟈之須,細若游絲,依稀可辨。核雕工藝雖題材鄙小,意蘊深遠,運以精心,出以工巧,貫注以整個心靈、整副手眼、整套技巧,雖屬小景,儼然全景。明清微雕在借鑒這一民間藝術的同時,更強調物體的明暗、層次、空間感和立體感,無論刻線或點睛都巧中藏拙,拙中見巧,工中見精。明代核雕名家王叔遠,名毅,又字叔明,他的非凡的核雕藝術成就,曾震撼過當時的文人學士,并為之詠嘆贊美。天啟年間有兩篇小品文曾記載他雕刻的兩枚微雕核舟,其中魏學洢的《核舟記》一文,生動地描寫了王叔遠將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并在其上生動地表現了一個著名歷史文學故事。舟上五人,須眉畢見,其他如箬篷、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另外還有34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作者在《核舟記》中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生動簡練地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文章以“修狹”的桃核作為描繪說明的對象,將核舟形體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態之活和情態之細一一展示,讓我們領略了王叔遠爐火純青的技藝,感受到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本文寫作上較為突出的優點如下:
描寫精妙。本文中間的四段,即二、三、四、五段具體描述了核舟的形狀、結構及各個人物的神情狀態,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如第二段先寫核舟的長和高,“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以核舟本身之小,來顯示核舟工藝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接下來不僅寫了船艙、箬篷、小窗,而且寫出窗可啟合以及窗上所刻之字,并且連刻字的顏色也作了交代。第三段描寫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寫了他們外貌、衣著、姿態的各異,而且顯現了他們神態、風度不屬,“執”、“撫”、“指”、“語”、“矯”、“視”等幾個動詞畫龍點睛,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生動地再現了三人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第四段寫舟子嘯呼之狀和“若聽茶聲然”更是精細入微,神韻畢具。總之,因為作者善于觀察,精于描繪,使此文如同這只核舟一樣,對核舟的全體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數目、大小的具體說明,都能做到神形飛動,令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極富有詩情畫意,
層次井然。文章一開頭就向讀者介紹民間雕刻藝人王叔遠精湛的技藝和核舟的內容,接著依序寫核舟的長、高、船艙、船頭、船尾、船背,最后對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進行統計,與開頭相呼應,以贊譽王叔遠鬼斧神工之絕技結束整篇文章。作者對核舟各部分的描寫,先總寫,后分寫;從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
富于想象。核舟是一件富有詩意畫境的工藝美術珍品,而王叔遠的雕刻藝術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驚嘆不已的關鍵,則在于核舟生動地再現了蘇東坡前后《赤壁賦》的主題和意境。雕刻藝術家以豐富的藝術想像力補充了《赤壁賦》中“客”的具體人物,而《核舟記》一文又以豐富的想象,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如文章寫到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神態不凡、舟子的“若聽茶聲然”,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些細膩逼真的心理描繪,就是作者以《赤壁賦》為依據而推測想象出來的描述,它把核舟雕刻升華到了一個更新更高的的藝術境界,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