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采石懷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文天祥
采石懷古
不上蛾眉二十歲,重來為墜山河淚。
今人不見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
長江闊處平如驛,況此介然衣帶窄。
欲從謫仙捉月去,安得燃犀照怪物。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元軍打過長江,直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時,文天祥于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在江西起兵勤王,轉戰四年。帝昺(bǐng)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于坡嶺兵敗被俘,翌年被押解至燕京(今北京),囚禁四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題解 南宋末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已占領長江以北大片國土。此時作者登上安徽馬鞍山采石磯的蛾眉亭,遙望江北烽煙,緬懷與采石磯有關的歷史人物,為山河破碎,大局岌岌可危而作此詩。
簡析 這是一首懷古嘆今的詩。二十年后詩人重來采石磯,登上蛾眉亭,擔憂大好河山可能易手,緬懷南宋初年虞允文抗金的輝煌業績,宣泄了對朝廷無能、奸臣當道、大片國土淪喪的悲憤之情。此詩借古喻今,含蓄深邃,感情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