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白沙渡》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杜甫
白沙渡
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
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漢。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
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
水清石礌礌,沙白灘漫漫。
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濤越凌亂。
臨風獨回首,攬轡復三嘆。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題解 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離開陜西同谷南下,前往四川成都。入劍門關后,從陸路改水路,在劍州白沙渡登舟順嘉陵江而行。一路上山高水險,路途艱難。在這次行程中,杜甫寫了十二首紀行詩。此詩即為其中之一。白沙渡,嘉陵江上的渡口,以沙白得名,位于唐代川北劍州。
簡析 此詩記敘詩人從陜西入川,在白沙渡乘船時所經歷的艱難險阻,表達了詩人對跨越了“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最艱險的劍門關后的喜悅之情。詩中對沿途山川河流景物的描寫非常細膩、形象、生動,讀之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