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西山詩并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武昌西山詩并序
嘉祐中,翰林學士承旨鄧公圣求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軾謫居黃岡,與武昌相望,亦常往來溪山間。元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試館職,與圣求會宿玉堂。偶話舊事,圣求嘗作元次山窪樽銘,刻之巖石。因為此詩,請圣求同賦,當以遺邑人,使刻之銘側。
春江淥漲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誰栽。
憶從樊口載春酒,步上西山尋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風駕兩腋飛崔嵬。
同游困臥九曲嶺,褰衣獨到吳王臺。
中原北望在何許,但見落日低黃埃。
歸來解劍亭前路,蒼巖半入云濤堆。
浪翁醉處今尚在,石臼杯飲無尊罍。
爾來古意復誰嗣,公有妙語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燒蒼苔。
當時相望不相見,玉堂正對金鑾開。
豈知白首同夜直,臥看椽燭高花摧。
江邊曉夢忽驚斷,銅環玉鎖鳴春雷。
山人帳空猿鶴怨,江湖水生鴻雁來。
愿公作詩寄父老,往和萬壑松風哀。
題解 據蘇軾該詩的小序可知,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4年),翰林學士承旨鄧圣求任武昌(今鄂州)令時,常游西山和寒溪,并曾就唐代詩人元結(字次山)游西山時以石窪盛酒的佳話寫下《窪樽銘》,刻于西山巖石。而蘇軾在神宗元豐三年至元豐七年(1080—1084年)擔任黃州團練副使期間曾多次渡江游西山,兩者到西山的時間相差近二十年。到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兩人在京城館試時相遇言及舊事,蘇軾遂寫下這首《武昌西山詩》,并請鄧圣求“同賦”一篇,打算送給鄂州,讓當地人刻在《窪樽銘》石側。鄧圣求即鄧潤甫,字溫伯,江西建昌人。窪樽亦作洼樽,因巨石上面凹陷處可以盛酒而得名。唐人在襄陽峴山還建過洼樽亭。蘇軾此詩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
簡析 小序說明了寫作此詩的時間、地點及緣起。正文則回顧昔日登臨西山的快樂,描繪西山秀麗幽美的自然風光和悠遠輝煌的人文景觀,追慕前賢的事跡或瀟灑的詩酒人生,全詩表達了對西山景物的摯愛之情和傳承西山歷史文化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