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王勃
【原文】
城闕輔三秦[2],風煙望五津[3]。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4]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5]。
無為在歧路[6],兒女共沾巾[7]。
【注釋】
[1]杜少府:王勃的友人,其名不詳。少府,唐人對縣尉的尊稱。之:到,去。蜀州:一作“蜀川”,猶言蜀地。
[2]城闕(què):唐代的都城長安。闕:宮門前的望樓。輔三秦:以三秦為輔。長安位于三秦的中樞,故云。輔:護衛。秦:今陜西省一帶,古時為秦國。項羽滅秦后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分封秦降將章邯等三人為王,故稱“三秦”。這里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
[3]風煙:風塵煙嵐,指極目遠望時所見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長江自灌縣以下至犍(qián)為一段的五個著名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huàn)游:因仕宦而漂泊。
[5]比鄰:近鄰。古時五家相連為比。
[6]比鄰:近鄰。古時五家相連為比。
[7]沾巾:指傷感流淚。
【作者】
王勃(649~675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務。出生在這樣一個文人家庭的王勃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他六歲能文,九歲就能指出大儒顏師古注釋《漢書》中的錯誤,被時人稱為“神童”。乾封初年(666年),王勃被沛王李賢征召為王府侍讀。不久,王勃因諸王嗜好斗雞,寫下了《檄英王雞》一文,結果被唐高宗怒逐出府。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從蜀中南下探親,渡海時溺水,驚懼而死。王勃的詩作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他創作的詩文“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王勃當時供職長安,他的杜姓朋友從長安外放到蜀州做縣尉。詩的首二句,寫詩人送別朋友的地點和朋友要去上任的地方,境界闊大。然后說,我游長安,君行入蜀,同是為了作官而奔走,彼此都是既去鄉又別友,離別之情與朋友是一樣的,這樣就曲折地勸慰了為離別而傷感的朋友。“海內”一聯,更進一步:四海之內還有知心的朋友存在,彼此雖然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咫尺了。這是另一種勸慰方式,但這種方式顯然比上一聯中的“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更具說服力。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詩的末聯。
離別朋友是一件很傷心的事。古時交通不便,長安與蜀郡相去千里,一別容易,相見則難,臨別而兒女沾巾,是人之常情。但是王勃一改吟詠“離愁別恨”的俗套,雖然也依依難別友人,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語,蕩去離愁,凸現出一種豪邁的情志,體現出一種昂揚的情調,敞開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從而使這首詩與一般的離別之作迥然有別。
王勃的這首贈別詩,與一般送別詩迥然不同的是,它還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全詩情調高昂,氣象開闊,給初唐的詩壇帶來了一種清新氣息。這種精神發展下去便直接影響了“盛唐氣象”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