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宮拾薪求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承宮拾薪求學的啟示
【文言文】
漢之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xiāng)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數(shù)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yè),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zhí)苦數(shù)年,勤學不倦。
【翻譯】
有一位漢朝人叫承宮,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這年八歲,替別人放豬。鄉(xiāng)里有一個叫徐子盛的人, 他給幾百個學生教授《春秋經》。承宮從他的學舍前經過,羨慕那些學生在學習,所以就靠近學舍聽他講經書,于是他就留承宮在門下學習。承宮為許多學生拾柴干苦活,勤奮學習多年而不厭倦。
【注釋】
1、薪:木柴。
2、孤:失去父親。
3、豕:豬。
4、廬: 房屋,此指學舍。
5、樂:羨慕。
6、執(zhí)苦:干苦活。
7、就:前往。
8、為:替。
9、息:休息。
10、因:于是。
11、授:教。
12、遂:于是。
13、請:請求。
【賞析】
這是一則感人至深的勤學故事。八歲的幼童承宮經受幼年喪父的苦痛,放豬的勞作,然而為了能“聽經”,自愿為數(shù)百人拾薪,而且數(shù)年如一日,不中斷,不懈怠,沒有強烈的求知欲是難以支撐的,令人不禁為之動容,喝彩。
通過具體的行動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是這篇短文的顯著特點之一。文中除了結尾處點明“勤學不倦”外,都是以承宮一系列行動:從“牧豕”到“息廬下”,進而“就聽經”、“留門下”,雖“執(zhí)苦”卻“不倦”,從而使好學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
【啟示】
為求得學問,要有勤奮不怕苦的精神,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xù)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因此,《后漢書》是二人的合作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