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齏粉》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一言齏粉
【原典】
丁晉公①雖險(xiǎn)詐,亦有長者②之言。仁廟③嘗怒一朝士,再三語及公,不答,上作色曰:“叵(pǒ)耐④,問輒不應(yīng)。”謂徐奏⑤曰:“雷霆之下,更加一言,則齏(jī)粉⑥矣。”上重答言。
【注釋】
①丁晉公:丁謂(966~1037),字謂之,后更字公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登進(jìn)士甲科,為大理評事、通判饒州。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參知政事,天禧三年至乾興元年(1019~1022)再任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前后共在相位七年。乾興元年(1022),封晉國公。后因女道士事,語涉妖誕,貶崖州司戶參軍。在崖州逾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書監(jiān)致仕,居光州,卒。《宋史》卷二百八十三有傳。險(xiǎn)詐:陰險(xiǎn)狡詐。②長者:有德行的人。③仁廟:宋仁宗。④叵(pǒ)耐:不可忍耐,可恨。⑤徐奏:慢慢地回答。⑥齏(jī)粉:粉末,碎屑。
【譯文】
晉國公丁謂雖然陰險(xiǎn)狡詐,但也有過長者的言行。宋仁宗曾憎恨一位官員,再三地與丁謂說,丁謂都沒有反應(yīng),皇上生氣地說:“問你總不回答,真讓人無法接受。”丁謂慢慢地說:“在您大發(fā)雷霆之時(shí),我再附和一句,那不就要將那位官員捻成粉末了嗎!”皇上很重視他的意見。
【延伸閱讀】
中國人歷來極為重視人品,所以選官用人,通常都是德才兼?zhèn)洌峦叻至俊?鬃泳痛蜻^如下極端的比方,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即便是古人面對生死的限斷,想要不朽的時(shí)候,最想達(dá)成的三個(gè)層次中,也是德居首位,“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在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下,有德掩眾丑、無德不足論,就成了很多人理所當(dāng)然的共識(shí)。然而,德固然重要,但畢竟不是人生的全部,所以一票否決,未免有失公允。正如有德的人或許存在偶然的缺點(diǎn),無德之人也可能具備過人的優(yōu)長。從一分為二的哲學(xué)理論來看,即便是奸佞如丁謂,也還是有可稱道的地方。史書稱:“少與孫何友善,同袖文謁王禹偁,禹偁大驚重之,以為自唐韓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謂機(jī)敏有智謀,儉狡過人,文字累數(shù)千百言,一覽輒誦。在三司,案牘繁委,吏久難解者,一言判之,眾皆釋然。善談笑,尤喜為詩,至于圖畫、博奕、音律,無不洞曉。每休沐會(huì)賓客,盡陳之,聽人人自便,而謂從容應(yīng)接于其間,莫能出其意者。”不可否認(rèn),丁謂確是很有才華的人,他一路飛黃騰達(dá),也并非都是鉆營所致。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丁謂“一舉而三役濟(jì)”的故事。真宗年間,內(nèi)官失火,樓榭亭臺(tái),付之一炬。真宗命丁渭修葺宮廷。丁謂采取了“挖溝取土,解決土源;引水入溝,運(yùn)輸建材;廢土建溝,處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不僅“省費(fèi)以億方計(jì)”,還大大縮短了工期。只可惜,丁謂辜負(fù)了自己的好才華,品德的偏差,最終還是讓他功敗垂成,也再一次驗(yàn)證了德為根本的古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