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談《飛翔之城》
秋高氣爽,海闊天高。
濰坊人在濱海廣闊的草地上,擺開架式,迎接來自世界各地放飛風箏的高手,展開一場國際風箏放飛大賽。站在草地放眼看去,場面之壯闊、氣勢之宏大、人員之眾多,令人振奮!
主席臺搭在濱海草地一側,開闊的草地上,擺上了數千張凳子,迎接天南海北前來參賽與觀戰的賓客高朋,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節在這里拉開帷幕。
濰坊是膠東半島上的一座古城,古稱濰州、濰縣,是古齊國故地,姜子牙的故鄉。如今濰坊已是山東半島的一座中心城市,下轄七縣(市)、兩區,總面積15859平方公里,人口935.15萬,居膠中經濟圈的中心位置。
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文脈,是居于此的人們精神上共同的根與魂。濰坊有姜子牙、墨子、魯班等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鄭板橋曾在這里任過七年縣令,留下許多傳頌的故事,今有臧克家、莫言等一批文化名士,文化底蘊深厚。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風箏已成為這里的一個文化符號。濰坊風箏,源頭可追溯到魯國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鳶”。古代南方稱風箏為鷂子,北方稱風箏為紙鳶。2000多年前,《韓非子·外儲說》曾記載:“墨子在魯山(今濰坊)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墨子》中記載魯班發明“木鵲”時寫道:“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生動說明濰坊這個古老的地域,制作風箏歷史之悠久。風箏真正開始流行于民間,是在宋代,明清兩代是風箏的鼎盛時期,這時候,濰坊民間已有專門制作風箏的藝人。到了民國時期形成了流派,有以濰縣扎彩老藝人和喜愛繪畫的文人雅士為主的老濰縣風箏和以木版年畫為主的楊家埠風箏兩大流派,產生了各具特色的風箏名家。那時全民參與,戶戶放風箏,家家會做風箏。發展到今天,風箏藝術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農家就地取材,竹扎紙糊的民間普及類;二是以風箏為營生的傳統藝匠派;三是以美術工作者、科技人員為主的現代創新派。1984年,舉辦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節后,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新態勢。各國、各地區交流學習,不斷創新。1988年,在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節上,濰坊被推選為“世界風箏之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總部設在濰坊,更進一步確定了濰坊風箏之都的地位,擴大了濰坊的知名度。
這一次,我又走入風箏之都。1976年我曾踏上過這片土地。當年我在湖南一家煤礦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參加煤炭工業部一家刊物在坊子煤礦召開的通訊員會議,主辦方組織與會者到市區參觀了一些風景點。44年重返舊地,我努力尋找著當年的記憶……如今,這座城市、這片土地,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驚喜地發現:這里的小區、街道、商店、企業,處處浮動著風箏的氣息。風箏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成了這座城市的底色——文化的底色,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濰坊風箏工藝精湛,是山東傳統手工藝中的珍品,世界上70%的風箏都出自濰坊。濰水文化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鄭板橋任縣令時就留下詩作,對濰坊清明時節放風箏的情景有著生動的描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濰坊人在傳統的文化里,牽出了風箏,帶著這座古城一起騰飛。從1984年開始舉辦國際風箏節以來,每年一屆從未間斷。風箏節定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推后了5個月。參加國際風箏節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影響力一屆比一屆大。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國際風箏節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前來觀賞者數以萬計,風箏聯合會參與國已達60多個。濰坊已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稱為風箏的故鄉。
在風箏博物館里,我們大開眼界。對風箏的由來、發展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們見到了古代“魯班風箏”的復制品,也了解到風箏還是人類發明飛行器的啟蒙物。博物館共有大小展廳12個,展品1300余件。有虎、獅、蝴蝶、鳥、牛、豬等動物風箏,有古代仕女、傳說人物等人物風箏,還有各種花卉的花草風箏……在展廳里,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展品:一位萬姓勇士雙手舉著大風箏,坐在一把木椅上,木椅兩側各綁了兩支土火箭,同時點燃土火箭,想飛上天去……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航天始祖,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火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也是從風箏中得到啟示。博物館里,陳列著筒式、板式、硬翅、軟翅、串式等各類風箏,也有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和歐州各國的風箏樣品,多是他們到濰坊參加國際風箏比賽后留給博物館的。最大的風箏重達140多公斤,可以載一位壯漢上天。而最小的風箏,只能拿到放大鏡下觀賞。最吸引人的展品,是梁山一百單八條好漢的串式大風箏,一條條好漢栩栩如生。
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節引來了世界各地的風箏在這里翱翔,小小的風箏也讓這座城市飛翔起來。風箏節讓世界了解濰坊,也讓濰坊更快地走向世界。通過這種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節會,大大促進了濰坊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風箏節期間,舉辦魯臺貿洽會、壽光菜博會、濰坊工業品展銷會、昌樂珠寶展銷訂貨會、濰坊風箏設計創新大賽等經貿活動,前來濰坊參加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經貿洽談、觀光旅游、對外交流、理論研討、新聞報道的商客等就達十幾萬人次。
節會活動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濰坊,于是,壽光的蔬菜走向了全球,昌樂的藍寶石被全世界熟知。原本一個小小的民營企業,喊出了“樂化油漆,刷新世界”的響亮口號,去年的產值竟然突破了20億元。老牌“濰柴”,跨入了全國500家最大企業行列……
濰坊這座城市,在春風里飛翔起來了,下轄的壽光躋身于全國百強縣,濰坊的經濟總量,僅次于青島、煙臺、濟南,成為山東經濟大省中的老四。2019年,全市經濟總量為5688.5億元,人均達60760元,各種榮譽也接踵而至: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食品安全模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
“轟”的幾聲炮響過后,參賽者走上了賽場。頓時,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風箏紛紛飄向了湛藍的天空。廣闊的天宇,仿佛成了一個萬花爭艷的大花園……今年的風箏節因新冠肺炎疫情所擾,只邀請了31個省區市的代表隊現場競賽,同時,舉辦了“云上風箏節”,有45個國家和地區的51支隊伍隔屏相望,遙相呼應,共享盛會。這次翱翔于藍天的風箏中,出現了白衣天使風箏和長征三號火箭風箏,格外引人矚目。風箏高手們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向抗疫前線的英雄們致敬!表達對英雄的贊頌!
美哉,萬只風箏在翱翔;壯哉,一座城市在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