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詞的藝術風格
辛棄疾是繼蘇軾之后的又一位以豪放詞風著稱的杰出詞人。他的作品學習了蘇軾豪放詞的長處并繼承了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著重表現抗戰、愛國的主題,引“金戈鐵馬”的內容入詞,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開拓了詞表現生活的領域。他創造性地融會了詩、文、賦的表現手法與語言技巧,把蘇軾的“以詩為詞”發展為“以文為詞”,形成了以豪放為主的獨特風格。
辛詞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辛詞創造了雄奇闊大的意境。詞人有投身抗金武裝斗爭的經歷和親臨前敵的實踐,詞中常表現保衛祖國抗擊侵略的壯闊宏大的戰斗場面,正面歌頌將士們在與敵人交鋒中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詞人筆下的沖鋒陷陣的場面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詞人寫沙場點兵的情景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甚或追述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北伐抗敵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軍容、聲威畢現眼前,理想、抱負抒寫盡致,而這一切都是借助不同尋常的雄奇闊大的意境表現出來的。辛詞的意境帶有夸張和想象的成分,因而生動、突兀、雄健。除表現“金戈鐵馬”的意境外,詞人也常把他所喜歡的具有堅強品格的事物寫得氣勢飛舞,神采豐盈,如用“千丈晴虹”寫長橋,用“萬馬回旋”寫叢山,用“倚天萬里”寫長劍等,都是例證。
其次,辛棄疾詞常用寄托,繼承發展了《楚辭》的表現手法,以奇特的想象賦予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山川等以情感和性格,寓托詞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個人身世的感慨。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以女子的口吻,托兒女之情寫君臣之事,慨嘆春光易逝,時不我待,通過女子受嫉妒、遭遺棄抒發了憂讒畏譏、壯志難酬的悲憤。《青玉案·元夕》也屬同一格調,詞寫元宵佳節之夜的歡樂,結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的“那人”,就全詞的詞意而言是女性,卻分明是遭逢不偶、處境維艱的詞人自身的寫照。辛棄疾發展了屈原的以美人香草寄托政治理想的表現方法,并取得了新的成就。
第三,辛棄疾詞的語言很有特色,其主要表現是充分吸收民間口語并大量運用典故,化用前代詩文的句子,并從中翻出新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鮮明地體現了辛詞語言的這些特點。辛詞用典多為托古喻今,所用典故也多取自歷史上南北分裂時期的史事、人物。辛詞用典曾被前人譏評為“掉書袋”,雖有失公允,卻也語中要害,由于有些詞用典過多,流于晦澀、板滯,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