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黃賓虹畫語錄》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黃賓虹畫語錄》
近人王伯敏編。此書分“畫理”、“畫史”、“畫法”、 “雜論”四個部分。這部語錄,雖非系統,然也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黃賓虹的繪畫美學見解。
黃賓虹是近代杰出的畫家,他的見解多是他長期藝術實踐的經驗總結,對繪畫創作的規律問題,尤有獨到。黃賓虹認為山水畫應該表現大自然的美,他說: “造化有神有韻,此中內美,常人不可見。畫者能奪得其神韻,才是真畫”。在題畫《富春山圖》一詩中,他說:“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人巧奪天工,剪裁青出蘭。”他出于一個畫家的激情,指出: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山不秀。”他認為,自然的美并不等同于藝術的美,藝術家還要“巧奪天工”, 要“青出蘭”。他指出: “古人言:‘江山如畫’,正是江山不如畫,畫有人工之剪裁,可以盡善盡美。”要“造化入畫”必須“畫奪造化”,所以,他認為: “山川入畫,應無人工造作之氣,此畫圖藝術之要求。故畫中山川要比真實山川為妙。畫中山川,經畫家創造,為天所不能勝者。”黃賓虹認為,藝術的本源應該是客觀生活,所以“后世學者,師古人不若師造化,” “作畫當以大自然為師,若胸有丘壑,運筆便自如暢達矣”。黃賓虹認為山水畫的創作,在表現客觀景物時,需要凝結著畫家主觀的感受與情思,他說, “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同畫一座山,彼此所畫不相同,非山有不同,乃畫者用心有不同”。他認為繪畫塑造的形象不等同于客觀的物象, “絕似物象者”與“絕不似物象者”,都是“欺世盜名之畫”, “惟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畫。”對于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也即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的過程,他提出了四點:一是“登山臨水”, “接觸自然,作全面觀察體驗”。二是“坐望苦不足”, “既與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為師,要在心里自自然然,與山川有著不忍分離的感情”。三是“山水我所有”, “畫家心占天地得其環中,做到能發山川的精微”。四是“三思而后行”,所謂“三思”:“一是作畫之前有所思,此即構思;二是筆筆有所思,此即筆無妄下;三是邊畫邊思。”黃賓虹所講的四點,正是對古畫論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具體發揮。對于繪畫藝術形式美的規律,黃賓虹也有自己的見解,如對畫面的布局,他說: “中國畫講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謂密不通風,疏可走馬。疏可走馬,則疏處不是空虛,一無長物,還得有景。密不通風,還得有立錐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黃賓虹贊賞惲道生講的“疏中密,密中疏”,更贊賞惲南田講的“密處密,疏處疏”。他說: “余觀二公真跡,尤喜其至密處,能作至密,而后疏處得內美。”對畫面的繁簡問題,他說:“三筆兩筆是為簡,千筆萬筆也是簡。畫得多是豐富,畫得少也可以豐富,一以當十是為妙”。這就更道出了藝術的概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