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石頭記〉序》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石頭記〉序》
清人戚蓼生作。戚蓼生(約1732——1792)字曉塘(堂),又字彥功、念切。浙江德清人,進士出身。
清時給《紅樓夢》作序的很多,戚蓼生的這篇序可以說是目前我國所見的最早的一篇關于《紅樓夢》的序言。這篇序言對《紅樓夢》的藝術特點和成就作了論述和評價,影響較大。
這篇序言對曹雪芹作了極高的評價,稱他為“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遷”。對于《紅樓夢》一書,作者首先認為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敷華掞藻,立意遣詞,無一落前人窠臼”。由于這也是大家有目共賞的,所以序中沒有做過多的詳細論述。該序所強調的主要是曹雪芹的藝術匠心和高度技巧。他指出《紅樓夢》的藝術處理不是簡單化,而是能夠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藝術描繪。在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里蘊藏了作者的強烈的愛憎感情,而不是直接道出,使人一目了然。正所謂“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譎而正,似則而淫。”他認為這是一種曲筆, “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比如欲贊揚黛玉的清高耿直,卻似多寫其尖刻忌妒;針砭寶釵陳腐虛偽,卻似多寫其持重溫厚。這樣,就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并往往可以使讀者對描寫的人物得出正反兩種印象。
序文還指出: “吾謂作者有兩意,讀者當具一心”; “必得是意,以讀是書,乃能得作者微旨。”這就是說,因為作者的“注彼而寫此”的手法,所以讀者不能“刻楮葉以求之”,即僅僅從字面上,從個別的藝術描寫上去片面地理解,而應當能領會作者所寄寓的真意,作品的主題思想,把住作品和作品中各個主要人物形象的主導傾向,以求得作者的“微旨”,欣賞其“弦外之音”。這些見解是有道理的,對小說讀者的提示,在文學欣賞理論上是有意義的。但如果片面地一味強調《紅樓夢》的微言大義,那又有可能走上另一條邪道。
總的說來,這篇序文雖然較短,但有一定的見解,因此對讀者準確地把握曹雪芹創造的形象和意境,領會小說的風格特色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