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美學與文藝評論集》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美學與文藝評論集》
蔣孔陽所著的一部論文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
這部論文集共收集了蔣孔陽的四十一篇美學和文藝評論的論文,這些論文大部分是寫于1982—1983年之間,其中又以1983年寫的為多。也有少部分是寫于五十年代,唯《讀〈你往何處去? 〉》一文寫于解放前夕。這些論文都曾在報刊上發表過。
蔣孔陽的美學思想孕育于五十年代,發展于六十年代,成熟于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這部論文集正是以蔣孔陽美學思想成熟期所發表的論文為主體,因此這些論文在思維的深度上、論證的嚴謹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部論文集充分地體現出蔣孔陽從總體上把握審美關系的實踐觀點,因此,它對于掌握和研究蔣孔陽的美學思想,對于全面地把握當代我國美學的發展脈絡和現實概貌具有重要意義。
這部集子所收集的《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思想的一些比較研究》一文,是由蔣孔陽在上海美學研究會上的一篇發言稿整理而成,是國內較早的運用比較的方法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思想進行研究的論文。論文抓住中國古代和西方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思想淵源和傳統、文學藝術實踐和語言文字結構四個方面,對各自的美學思想進行分析比較,得出了一些很深刻的結論,對于后來的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者具有很大的啟發性。
《評老子“大音希聲”的音樂美學思想》,是蔣孔陽1981年5月8日在東京東方學會第二十六屆國際會議上的報告,當時便引起國外學者的熱烈反響,很受好評。這篇論文是他向先秦美學思想研究的一次突進,具有開拓的性質,對于改變當時我國美學界對于我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缺乏重視的狀況,具有較大的意義。
《對于美學研究對象問題的補充意見》是一篇爭辯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蔣孔陽把自己關于美學研究對象問題的見解發揮得更加充分,闡述得更加明晰,肯定地指出“藝術美比起現實美來,更集中、更典型,因此,我們應當以藝術作為主要的對象, ‘通過藝術來研究美’。這里的‘美’字,是包括藝術美與現實美而言的”。這篇文章的發表,使國內美學界主張通過藝術來研究美的見解顯得更為鮮明和有力。
《美的規律與勞動的關系》、《美的規律與文藝創作》、 《異化勞動能不能創造美? 》、 《淺論自然美》四篇文章,是蔣孔陽鉆研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成果,通過這四篇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蔣孔陽的總體把握審美關系的實踐美學觀點的基本特點和理論基礎。在這里,他在國內美學界首次提出并探索了文藝創作與美的規律的關系問題;他對于異化勞動能不能創造美的探討,對于豐富美學的實踐觀點具有意義;關于自然美的探索,則是對于美學實踐觀點薄弱環節的一個補充。
這部論文集中關于文藝評論的幾篇文章,如《談談〈阿Q正傳〉的藝術特色》、《立體的和交叉的》等,能較好地體現出蔣孔陽文藝評論的獨特風格,這是他通過藝術來研究美的主張的實踐。在這幾篇文章中,他都注意把文藝現象提到美學的高度去分析,并把美學具體化到藝術實踐中來。比如在《談談〈阿Q正傳〉的藝術特色》中,他就是從美學中的悲喜劇的范疇出發,指出《阿Q正傳》是“以帶有喜劇性的游戲筆墨,來描寫一個沉痛的令人同情和哀憐的悲慘故事,從而使它具有獨特的悲劇性與喜劇性相結合的藝術特色”。在《立體的和交叉的》一文中,他通過對一篇小說的分析,闡述了現實主義深化,本質地揭示人物性格等美學與文藝批評相交叉的重要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