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曹雪芹與《紅樓夢》》賞析
曹雪芹與《紅樓夢》
【概說】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陵十二釵》等,成書于清代乾隆年間,共120回,前80回為曹雪芹著,后40回一般被認為是由高鶚、程偉元所著;是中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曹雪芹,名霑(zhān),字夢阮,號雪芹,清代文學家、詩人,祖籍河北唐山(一說遼寧鐵嶺,一說遼寧遼陽)。
書中以榮國府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對于科舉、婚姻、奴婢、等級制度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故事錦囊】
清代著名小說家曹雪芹從小生在了一個大官僚家庭,與清王室關系密切。他的曾祖父曹璽(xǐ)擔任過江寧織造,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當過康熙的“侍讀”,后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史,極受康熙的信任。康熙六下江南,四次都是由曹寅負責接駕的,并住在了曹家。曹寅病故以后,其子曹颙(yónɡ)、曹頫(fǔ)先后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擔任這個職位長達60年之久。
由于家庭特殊的背景,曹雪芹少年時過著豪門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皇帝即位,統治階層內部斗爭,他的父親曹頫以“行為不端”和“虧空”罪名革職,抄沒家產。家族從此日益衰落下來,曹雪芹也隨著家人遷回了北京。家庭居處屢遷,生活極不安定,甚至到了不得不投親靠友以維持生活的地步。
家庭命運的滄桑之變,使曹雪芹越發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對社會的黑暗和罪惡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曹雪芹晚年的時候,全家移居到了北京西郊。這一時期,他開始了《紅樓夢》的寫作。生活窮苦,貧病無醫,又加上幼子夭折,這些打擊接踵而至,但曹雪芹還是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創作之中。前后“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不朽的現實主義巨著《紅樓夢》。
這部小說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并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了最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創造條件的艱難,幾乎耗盡了曹雪芹畢生的心血,可惜的是,全書尚未完稿,他就在貧病交加和悲傷過度中去世了,享年還不到50歲。
【知識庫】
曹雪芹巧對對子
據說香山四王府村原來只有兩口水井,一口在街中心,一口在財主張伯元家的后花園里。張伯元仗勢欺人,叫人把街中心的井給填了。村民只好到他家里去挑水吃。張伯元在井旁放了一個瓦罐,誰要挑水就得投進一個銅錢。村民們非常氣憤,卻也無可奈何。張伯元寫了一個上聯:丙丁壬癸何為水火。揚言只要有人對出下聯,他就不再收水錢。曹雪芹得知后,叫人拿來紙筆,揮筆寫道:甲乙庚辛什么東西。
上聯丙丁為火、壬癸為水;下聯甲乙屬東、庚辛在西,這聯不僅對得精妙,還罵了張伯元。從此、村民吃水就再也不用花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