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題 解】
此詩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無職無權,但愛國熱情未減,抗擊敵寇、收復失地的宏偉壯志仍日夜縈繞在心。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里,作者觸景生情,將自己金戈鐵馬馳騁沙場的愿望形諸于夢,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激情。原題有兩首詩,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本詩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激情和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詩歌首句敘述了被罷官后年老體衰、閑居孤村的情景和心情。第二句表達了守衛邊疆的志愿,詩人之所以“不自哀”的原因是他更哀國、哀民,“尚思”為國為民效力,說明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前兩句是以“僵臥孤村”之身反襯“為國戍輪臺”之志,表達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詩的后兩句寫詩人觸景生情,由現實中的“風吹雨”聯想到披堅執甲、率兵驅敵的夢境,那“大作”的“風雨”聲在詩人的耳際竟變成了“騎兵”“得得”的馬蹄聲、戰場的廝殺聲,從而可見詩人報國心切。
在表現方法上,詩人采用了“寄情于夢”的寫法,當詩人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時候,就只能借助夢幻來表達,這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理想的寄托,這樣寫能將愿望表達得更為熾熱、深沉。
全詩在語言上具有樸實明快、自然流暢和通俗平易的特點。全詩不用生僻字,不用典,注重對語言的錘煉;感情豪邁悲壯,既有詩人豪壯奔放的愛國熱情,也飽含著壯志難酬的痛切愁思,具有強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