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巴赫金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巴赫金
米·米·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чч Б ахтин,1895—1975)生于奧勒爾城。肄業于圣彼得堡大學。先后在涅維爾和維帖布斯克工作。戰后在莫爾多瓦共和國薩蘭斯克大學主持俄國和外國文學教研室工作。
巴赫金是蘇聯著名文藝學家、文藝理論家,世界知名的符號學家蘇聯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論對文藝學、民俗學、人類學、心理學都有巨大影響。
巴赫金認為,語言是一種物質中介,是人們在社會中相互影響的手段。語言是一種社會的人的創造活動,它應引起聽者注意并保持對話的興趣。 “話語是雙方的動作,它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誰說的,二是對誰說的。”語言的現實和基本單位是對話和言談,它們存在于對話交際本身的范圍內。從這種觀點出發,巴赫金將文學作品中的敘述語言分解為不同類型的對話,其中多數都包含兩個或者更多聲音之間的能動的相互作用。文學作品的語言必然要破壞穩定、權威和習慣它們的社會意義正是由此而來。聯系作品產生的時代來考察作品及其所違反的文學言談規范,有助于解釋語言的社會意義。而文學就是一種語言的實踐。
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諸問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研究中新階段的標志。該書曾得到盧納察爾斯基的肯定。書中許多思想都已成為科學慣用語。作者在本書中應用“復調”理論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認為他的作品中有多種聲音存在,而且這些聲音都不受作者的權威性的控制。作品中人物的講話處在與作者講話的聯系中,因此他們便從各自的對方那里并從他們的作者那里獲得了自由。
巴赫金認為,意識形態是由語言構成的,是社會中人與人相互作用的物質體現。凡意識形態都是一種符號,是現實的一個“物質部分”。這樣一來,物質基礎(物質)與上層建筑(意識)之間,就由統一的物質的鏈條聯結起來了。其次,與俄國形式主義不同,巴赫金認為文學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它同時又是其它意識形態的一種反映。文學也反映現實,但它的反映是一種有間隔的、有兩個級次的反映。
巴赫金的主要論著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諸問題》 (初版1929年,再版1963年)、《小說中的詞》 (出版于1975年)、《文藝學的形式方法》(1928年)、以帕·梅德未杰夫的名字出版)、 《弗洛伊德主義》 (1927年)、 《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哲學》(1929年,以上兩書以瓦·沃洛希諾夫的名字出版)、《拉伯雷和他的世界》 (1940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