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
訓解和闡述儒家經典之學。起源于西漢。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經學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正統。西漢董仲舒把陰陽五行說和今文經《春秋公羊傳》結合起來,用以鞏固封建政權。所謂今文經學,就是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記載的。在漢武帝時,董仲舒建立五經十四博士,用今文經學傳授儒家經典。今文經學注重講義理,發揮經書的“微言大義”。常常通過牽強附會的手法,迎合封建統治者建立大一統的思想,因而公羊學家主張的今文經學特別受到重視。后來,發現藏在孔壁里的經書,這些經書是用篆書文字寫的,把它稱為古文經。研究古文經的學者偏重訓詁,詮釋名物,由今通古。到了西漢末年,劉歆把古文經爭立于官學。王莽利用劉歆提倡的古文經學作為改制的依據,從此經學分為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歷史上也稱為今古文之爭。兩派當初分歧并不明顯,今文古文并行。東漢末年,鄭玄在注經時,既采取了古文經派的觀點,又采取了今文經派的觀點,今文經和古文經趨于混同。魏晉南北朝時,經學受玄學、佛教的影響。到宋明時,經學發展成為理學,宋儒偏重義理,不拘泥于名物訓詁,到了乾隆、嘉慶時,學者繼承古文經學家的研究方法,做考據,重訓詁,講家法,把考據之學稱為“漢學”,而把偏重義理的稱為“宋學”。漢學家看不起宋學家,說他們空疏;宋學家也看不起漢學家,說他們瑣碎。鴉片戰爭以后,今文經學盛行,康有為是近代今文經學集大成者,他用今文經學提倡變法維新。到了“五四”運動,摧毀封建文化,經學也隨之消亡。
經學對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鞏固、發展和延續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它對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的影響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