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目的
任敏杰 任一英 原創
我們跟很多父母討論過家庭教育問題,如果問他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他們可能列舉具體的職業,如: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同時對孩子能否實現他們的期望沒有信心,就跟著說一句:“看孩子的造化吧”。
也有父母認為要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或自食其力的人。
只有極少數父母問過“家庭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們還跟很多父母討論過家庭教育的內容,他們認為就是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讓孩子增長知識。
但父母們對品行的標準沒有統一認識,對增長知識的具體內容也不清晰。
這些情況也反映在父母獲取家庭教育知識的問題上,他們對闡述家庭教育總體思路的內容基本不愿了解,當然,市面上很多關于家庭教育的書籍,也沒有介紹家庭教育總體思路和目的,極少數書籍雖對家庭教育的目的有所闡述,又過于理論化和套路化,由于缺乏操作性,實際上沒有任何價值,從家庭人才戰略去討論家庭教育目的的書籍乏善可陳。
既然討論教育及家庭教育,就一定要明確教育的目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出版了《富爾報告》(中文譯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6年出版了《德洛爾報告》(中文譯為《學習:財富蘊藏其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70周年之際,又出版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
《德洛爾報告》提出了教育的四個支柱,四個支柱分別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認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份報告,提出了:“維護和增強個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嚴、能力和福祉,應是21世紀教育的根本宗旨”。
分析這個“宗旨”,“維護”是保證已有的尊嚴、能力和福祉能夠繼續享有?!霸鰪姟笔菍σ延小白饑馈⒛芰透l怼钡倪M一步提高。具有“尊嚴、能力和福祉”的人,是一個能體面的融入社會生活的人。顯然,“尊嚴、能力和福祉”就是社會化的具體內容。因此,教育的最低目的是維護已有的尊嚴、能力和福祉不被減少。
前面討論過,教育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還討論了“教育”的價值取向,是為了培養成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
綜合分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的四個支柱以及教育的根本宗旨,結合教育的價值取向,父母應該清醒認識到,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能夠融入社會公眾生活的人。
鑒于此,教育的最低目標,是對孩子進行社會化的培養,讓孩子接受社會文化的熏陶,接受社會群體的信仰和價值觀,學習生活技能和行為規范,適應社會環境,把孩子從自然人轉變成社會人,讓孩子最終融入現實社會,走向社會公眾生活。
可能有父母認為這個目標太低,其實要實現這個目標并不容易,按這個目標培養出來的孩子,至少能自食其力。
附:目錄
第一章從戰略層面把握家庭教育
1、教育及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的目的與人才戰略
3、調試夫妻關系與人才戰略
4、家庭經營與人才戰略
5、家庭核心與人才戰略
6、家庭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儲備
7、平行教育法——家庭教育的戰術思想
8、父母都要承擔家庭教育責任
9、影響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
10、深刻理解“起跑線”的內涵
11、幫助孩子把握人生節點
作者簡介
任敏杰,從事醫務工作十年,從事律師工作二十七年,現為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重慶索通(萬州)律師事務所主任。
任一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雙學士,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國際貿易專業碩士,現在谷歌總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