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年,
2022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明確家庭教育內容、引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從“家事”升級為“國事”,爸爸媽媽們要“依法帶娃”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我國,先有“養(yǎng)不教,父之過”,然后才有“教不嚴,師之惰”。但是關于家庭教育,由于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的原因,一直處于有要求、難落實的尷尬狀態(tài)。
同時,隨著人口流動加快,離婚率上升,留守兒童、隨遷子女增多,網絡時代信息繁雜,父母“教無能”“教無力”的現(xiàn)象突出,導致青少年心理狀況堪憂,甚至各類犯罪頻發(fā)。很多父母把“育兒”等同于“育分”,一味追求孩子的學科補習,課余時間把孩子往培訓班一送了之......
“雙減”政令把孩子送還給了家長,也送來了新的課題:在屬于家庭的時間里,如何管、怎樣教?“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正式實施,既關乎每個家庭,也關乎每所學校。
01
家長視角:立法焦點指向家庭教育的責任與科學性
焦點1:家庭教育的總體要求
焦點2:父母(監(jiān)護人)必須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承擔責任
· 行為紅線
· 法律什么時候介入
焦點3:父母(監(jiān)護人)還有什么義務?
02校長視角:國家導向下,學校要承擔什么?
主動對接,讓“法”的行動立竿見影
如果說,政策出臺解決了“可以做”的問題,行動的跟進才能實現(xiàn)“做到了”。基于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從“知道”到“做到”之間的那“一公里”,需要學校主動對接。
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家長普遍的問題,比如“怎么樣去了解孩子的學習”“怎么幫助孩子學習”“如何管理孩子的手機”“如何改善親子關系”,開展講座,或者家長沙龍。
菜單式課程能為家長個性定制,各取所需。很多問題是階段性的,伴隨孩子的成長節(jié)律,有條件的學校應建設校本化的家庭教育課程體系,貫穿整個學段,力求科學性、完整性。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服務,教育方針要求“教育服務于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主動服務也是“行為世范,德高為師”的寫照。除了邀請家長“走進學校”,學校也應該放下身段,主動“走進家庭”。
評價激勵,讓“法”的效果遷移放大
最好的教育是激勵。問題學生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長。家庭教育的成敗往往就在家長身上。說白了,焦點就在于如何轉化問題家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僅要有一份真心,還要有三分等待。
學校不妨對有關家長進行分類,重點關注,過程關心,注重對他們孩子的關注。特別留心他們取得的哪怕微小進步,大張旗鼓地表彰,比如評選“月度家長”“最佳進步學子”,利用升旗儀式、學生大會讓他們閃亮登場,這樣的激勵不亞于精神的原子彈,會讓他們自覺固化良好的行為,直至形成習慣。
當然,學校也無需一味的順從討好家長。對于一些行為失當?shù)募议L,不妨先誡勉談話,同時進行過程記錄,如果一直屢教不改、甚至為所欲為,也要當機立斷,尋求執(zhí)法部門的介入。
03教師視角:家長無權不管,教師仍需轉變
作為學校的血液、細胞,老師需要怎樣轉變?盡管法律正在要求家長要更多承擔起兒童教育主體的責任,但要實現(xiàn)“家長在教育長途中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愿景,還有一段路要走。
啟迪理性,所有指導均應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
家長往往以感性經驗、社會流行觀念作為家庭教育信條,家庭教育的理性化、科學化水平亟待提高。
教師在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時,要遵循家庭教育規(guī)律、青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規(guī)律等,熟知家庭教育和兒童發(fā)展相關理論,啟迪家長以理性精神看待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從國家、社會、家庭等綜合視角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彰顯個性,兼顧每個家庭的獨特性,做到因家施教
不要介意給服務對象一些個性化的幫助,當老師的,要習慣于當雷鋒。
教師要針對個性化的家庭教育狀況和訴求,充分掌握不同家庭教育實際情況,有的放矢,不斷跟蹤與反饋,分階段、分類別地給予個性化指導。進行家庭教育問題診斷前,教師應盡量對家庭進行深入了解、訪談、記錄,確定主要問題,通過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提出個性化解決方案。
自覺反思,具備反省意識,深刻認識不足
自覺反思思維應貫穿于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全過程之中,具有自覺反思意識與能力的教師,才能不斷地成長與進步,才能克服主觀與偏見,才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教師應始終意識到,并非每一個全心全意的教育行動,都能穩(wěn)穩(wěn)俘獲好評。城市學校家長群體多元的價值取向,需要在學情調研的基礎上,去尊重家庭需求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量體裁衣。
超越創(chuàng)新,在動態(tài)的管理中創(chuàng)造與生成
家校關系不會永遠是四平八穩(wěn)的關系,教師應該有一個動態(tài)管理的意識,善于在動態(tài)的變化中掌穩(wěn)舵。
教師需要認真總結、吸收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大膽實驗、努力更新,用靈活的智慧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超越創(chuàng)新要求教師不拘泥于定式與經驗,將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當作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智慧活動,理解家庭與生命成長的本質,理解推陳出新是家庭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接納不同家庭文化的意義,因勢利導,在改變與學習中建構意義,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出各種實踐活動模式。
共建共享,依靠教師、家長和社區(qū),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開發(fā)多方資源
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涉及眾多領域,需要多方力量的參與。事實上,在全社會,有眾多的家庭教育指導資源可以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家長群體中蘊含無窮的教育潛能,確立共建共享意識,旨在喚醒多方教育意識,調動多方積極性,以便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工作生態(tài)格局。
04社會視角:社會公共系統(tǒng)應該如何升級?
提高家長教育勝任力,不只是家務事、校務事,而是要成為整個社會的“全民事”。
加強政策宣傳,嚴格監(jiān)督和管理
家庭教育政策對推進家庭教育事業(y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只有讓更多的政策對象知曉、了解相關政策,才能使政策落到實處,促進家庭教育工作的發(fā)展。
當然,也要對促進法中的責、權、利有嚴格監(jiān)督和管理,對違法的家長要敢于動真格,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地方政府要敢于亮劍,對于不法牟利的培訓機構要一票否決,否則,再好的法也會成為一紙空文。
培養(yǎng)家庭教育專門人才
長遠來看,家庭教育要專業(yè)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需要專門人才,而目前我國高校中家庭教育專業(yè)還是空白。急需在師范類、職業(yè)類院校開設家庭教育專業(yè),為社區(qū)、中小學校、幼兒園和大學培養(yǎng)專門師資。
強化社區(qū)、社會相關機構的家庭教育責任意識
家庭教育是全社會都應當盡責的工作。一方面,兒童成長的環(huán)境和資源需要全社會提供;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支持服務體系,需要政策調控機制、專業(yè)支持機制、社區(qū)參與機制、傳播媒介規(guī)范機制等。
在家庭教育支持的內容與形式上關照家庭需求
從政府視角來看,建立家庭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目標可能是已經建立了多少個指導中心,建立了多少家長學校,出臺了多少政策。但是從家長視角來看,衡量的標準是支持服務體系是否為家長所知所用,真正起到了作用。如果政策有了,機構建立了,但是家長并不了解,也沒有對家庭教育起到支持的作用,這些機構就形同虛設。
此外,在構建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系統(tǒng)時,也要關照家庭的個性化需求,避免因為不適用而形成家庭教育資源使用上的不公平。
提高家長從網絡獲取家庭教育支持的能力
網絡尤其是近幾年自媒體的發(fā)展,使網絡成為家長獲取家庭教育信息與知識的重要來源,成為家庭教育支持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形式。
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一是網絡中的劣質甚至錯誤信息,可能導致部分不善于甄別信息來源、對錯的家長走入誤區(qū)。二是要加強網絡互動功能的使用與開發(fā),只限于瀏覽獲取的信息,缺乏對家長的積極引導。應當加強網絡互動功能,提高家長的信息選擇能力,滿足家長的個性化需求。
總之,家庭教育社會支持服務網絡的建立,需要廣泛調動各種社會力量,鼓勵多種形式支持和服務家庭教育。支持與服務要貼近家庭和家長,設置半徑一公里的家庭教育服務圈,引進先進的社會治理手段和第三方管理機構,加大評估與監(jiān)管力度,確保支持與服務網絡功能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