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總局青少年司
北京市民蔡信義最近有了項新任務:每天在家帶4歲的外孫女上一堂體育課。由于疫情防控相關要求,北京市幼兒園還沒有開學復課,為了保證孩子們在家也有一定運動量,幼兒園要求家長在家帶孩子上體育課,每天通過手機進行視頻指導。這可難壞了已經“奔七”的老蔡,原本手機玩得就不利索,更別說指導外孫女了,可誰讓女兒、女婿都要上班,這“艱巨任務”,只能交給他了……
疫情期間,這樣的故事在全國各地輪番上演。孩子居家期間,家長們就成了“老師”,文化課、體育課、藝術課一個不落,有專業背景、有教學經歷的家長還好,像老蔡這樣的隔輩家長,也不在少數。
居家上體育課、親子課,初衷是好的,但問題是相當數量的家長并不具備居家上體育課的專業知識,更遑論觀察孩子的運動量,做到“科學適宜健身”。在這方面,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近期組織的一系列“居家親子體育課”的活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除了傳統的“家長帶孩子上課”外,也鼓勵“孩子將自己掌握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和家長一起分享”,從“家長教孩子”變成了“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甚至“孩子教家長”,身份的變化讓家長、孩子更有參與的興致和樂趣。
根據中國教育科學院“中國青少年健康體能研究”課題組針對體育教師和學生家長進行的線上調研,只有25%的中小學生不需要家長督促就可以完成每天一小時的鍛煉量,22.2%的學生需要家長督促才能完成,10%的學生幾乎不參與居家體育鍛煉。
體育習慣的養成,固然與學校教育有關,但更關鍵的還是家庭體育氛圍的塑造和培養,試想一下,每天都至少運動一小時的父母,怎么可能培養不出長期堅持鍛煉的孩子?而每天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的父母,又怎么能指望自己的孩子熱愛運動、遠離電子產品呢?
家庭永遠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也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想讓體育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首先要讓家庭擁有足夠的體育氛圍和基因,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調動起家長、孩子共同的積極性,讓家庭體育教育真正“活”起來。
對于社會來說,也應該對青少年群體的體育鍛煉給予更多關注。雖然現在社會上針對青少年的收費體育培訓、鍛煉項目很多,但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仍顯薄弱,全民健身場地面向成年人、普通群體的多,面向青少年,尤其是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少。一直以來,各級各地體育主管部門、行業體育協會都十分重要青少年體育的發展,校園足球、小籃球等項目應運而生,但這些項目從實施到全面落地,還需要更多部門、單位的合力,這也是全面建成體育強國,達成《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身體素養顯著提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目標的重要內涵和應有之義。
想要讓體育成為提升青少年身體素養的重要手段,成為生活方式,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只有當三方目標一致、方式統一,才有可能攜起手來,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新聞來源:中國體育報 記者:林劍)
【打印】 【關閉】